国考面试热点:“网贷进校园”背后问题引关注
空面试热点相关背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名学生因还不起巨额网贷而跳楼自杀,这起恶性事件丝毫没有影响网贷进校园的步伐。一些网贷平台更是打出“秒放”、“无前期”、“大学生免息贷款”等诱人字眼,以吸引在校大学生的目光。空面试热点独家解析@新京报周铭川:大多数网贷平台放贷的利率,并未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一般年利率仍控制在20%以内,因此在法律上可能不会被认定为高利贷。但是,从相关报道来看,这些平台在收取约定的利息之外,还会以罚息、服务费、违约金、滞纳金、催收费等名目,收取远远高于贷款本息的巨额费用,从而在实质上,在普通民众的生活经验里,就是不折不扣的高利贷。比如死者小郑,先后接触十多家贷款平台,先从B家贷款还A家,再从C家贷钱还B家……贷了一家又一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滚出近百万元债务。这种实质上放高利贷的行为,已经涉嫌犯非法经营罪,应当受到刑事追究。这些贷款公司在向大学生群体推销业务时,往往不可能如实告知借款的真实风险,不可能详细告知贷款利息、违约金、滞纳金等收费项目的计算方式和可能金额,反而经常是以“零首付”、“零利息”等低门槛、低成本进行欺骗诱导,致使某些涉世不深、自制能力较弱而又消费欲望旺盛的大学生上当受骗,从而既侵犯了“金融服务”消费者的知情权、自由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又有欺诈诱导和强迫交易之嫌。国家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目的,应当是为了发展所谓“普惠金融”,以方便众多小微企业融资创业,但是当互联网金融被少数居心不良者滥用牟利时,就应当反思这项制度的漏洞与合理性。银监、工商、公安等部门应当联合行动,对校园网贷中涉嫌违规、违法的现象依法进行调查、监管,避免再有悲剧发生。@广州日报张涨:有统计显示,近年来针对大学生的网贷平台已达数百家;有的地方调查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使用过网络贷款。网贷进校园,风险不可不察。首先,对网络贷款平台应当加强监管,大力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网络贷款是一个新兴事物,对其监管也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实际上,针对大学生信贷,有关部门早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央行2009年就曾叫停了银行对大学生发放透支额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但当本就存在监管难题的网贷,遇上还款能力弱、风险意识低的大学生群体,学生网贷更易出现问题。其次,网贷平台的自身建设仍要加强。很多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网贷,就是看中了便利和低门槛。很多针对大学生的网贷无需抵押,只需要身份证、手机号、学校专业等基本信息就能贷到款。看似便捷,却有很大风险。再次,学校、家庭都不能忽视大学生的“财商”教育,大学生也要端正自身消费观念。此外,还要补上大学生“财商”教育短板,学会驾驭金钱、建立风险意识,把提前消费、信贷投资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网络贷款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有其自身积极意义。若是使用得当,大学生群体亦能从中受益。但在飞速发展的新事物面前,部门监管能力、从业人员素质以及大学生自身消费观念都要及时“升级”,方能让网贷为求学生涯助力而非添乱。@徐州日报桑胜高:应当说,网贷并非洪水猛兽。但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纯消费群体”来说,显然弊大于利。所以,对待网贷进校园一事,我们必须保持几分冷静与清醒,有必要通过加强监管和引导。首先,应明确对网贷平台的监管责任。目前,绝大多数网络借贷平台处于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机构监管的“三无”状态。对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对网络平台的监督职责,整合工信、银监、工商等多部门对其进行全方位监督监管。其次,高校及有关方面应加强对学生使用网贷的教育和引导。尤其要引导他们合理消费,不攀比,不追风,使自己的消费需求与实际经济状况相适应,不陷入消费陷阱。另外,学校及相关方面还应引导学生识别某些不良的网贷,提高他们的风险防御意识,将网贷带来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华图解析:尽管这是个极端的案例,却折射了网贷进校园带来的负面效应。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超前消费等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网贷消费也成为普遍现象,很多网购平台也推出网贷服务迎合大学生消费需求。然而大学生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还将助长大学生过度消费、盲目攀比之风。因而,网贷虽然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却存在着一定风险,首先,某些不知节制的大学生,可能就此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会陷于失信、违约的困境;再者,对于网贷平台而言,也许会因此大幅拉升坏账率,直至造成资金链断裂……而且大学生本省是不具备还款能力的,贷款消费后最终还是要指向家长或者通过其他不法渠道获得,所以,对于大学生网贷,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应该设计一套合理的大学生网贷消费系统,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而且各大互联网贷款平台也要建立一套规范、严格的放贷收贷程序,严格把关。与此同时,作为高校也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作为家长要对孩子的开支情况加强监管,切莫对孩子任性消费的行为听之任之,只有多方合力,才能纠正大学生过度消费甚至负债的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