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阿里巴巴无人超市
空面试热点相关背景最近,马云的“无人商店”火了。店内无人看守,货品拿起就走,机器自动识别,出门即走即付。对此不少人担心,有“共享单车”的前车之鉴,面对无人超市这类全靠自觉的新事物,市民素质恐怕经不起考验。令人意外的是,上海首家无人便利店“没败给市民素质,却输给了持续高温”。(据昨日《南方都市报》)空面试热点独家解析@广州日报西早:从现有情况来看,无人超市确实会代替部分人工,不需要那么多营业员了,收银员的工作职能被自助支付替代、补货员被机器自动调取替代、导购员被自动讲解取代。可是,无人超市也并非无人干预,它的正常运转还需要有技术支持人员、安保人员、营运维护人员等等,和普通的超市相比,只不过是需要的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同罢了。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带给人类飞跃式的社会进步。无人超市作为互联网时代技术创新的产物,代表着全新的零售模式,随着它的逐步完善,相信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方便更新鲜的购物体验。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好事,我们大可不必担心无人超市会抢人饭碗。要知道,电视机诞生时,我们担心广播会消失;机器手臂在工厂生产线上大量运用时,我们担心工人会失业。事实证明,新技术的运用带给我们的不是冲击,而是更方便更高效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无人超市才刚刚起步,未来会不会完全替代普通超市还未为人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它会带给我们更多元更方便的购物体验。而且,普通超市升级为无人超市,营业员也需要升级自己的知识系统,仅此而已。@南方日报扶青:无人超市能不能成就“新零售”不得而知,令人感慨的是智能技术的一日千里。“技术奇点”理论称,技术发展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极大的接近于无限的进步。站在过去10年的时间维度上,不难得出感悟。如从智能手机出现,移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很多传统行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10年前还只是“低人工智能”,在打磨、搬运、装配等工厂流水线上偶见,最近几年,“无人驾驶”“无人配送”等技术就已纷纷出现,颇有取代人类工作的势头。牛津大学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曾发起调查:你认为“强人工智能”何时到来?结果有5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2040年前达成。虽然无人超市真实付款率目前还不够完美,在配货、导购、物流上尚需人力,但假如它短期内就能做好调整以至遍地开花,至少我是不会意外。相应的,需要做好迎接变化的准备,因为每逢这类话题,那个挥之不去的疑问就会再上心头:它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吗?乐观者认为不必忧虑,因为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只会催生出其他职业,如出租车司机取代黄包车司机,假如无人超市取代传统超市,也会催生系统架构、硬件维护、失窃追讨等新职业。况且,物流、配货等环节人力成本低,和机器比起来自有优势。但也有人认为,眼前这一轮技术革命不同以往,很有可能提高失业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就作出类似设想,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劳动力不再重要,垃圾处理可以被机器人所取代,但由于社会安置不下太多人,只好让一部分人保有这份工作。这听起来有些荒诞,但也不是全无道理,科技进步取代部分工作已经在发生,越是那些单一化、重复性的工作,越有被取代的可能性。即使因为事物更迭产生新工作,也会存在含金量的高低,一些不能适应变化的人,或者没有足够危机意识的人,大概率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这是个变化空前激烈的时代,不只是零售业,从金融、教育到医疗、出行等各类行业,都在面临互联网的强力冲击。每一次新事物的出现,大抵都伴随“失业率”的问号。如何在骤变的时代中抓住机遇,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人民时评何鼎鼎:无人超市之所以可能,主要是摸到了技术监管的“钥匙”,这离不开人脸识别、手脉识别、4G网络、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在场,让购物者如入无人之境,却又处处走不出“电子围栏”。比如在亚马逊无人超市,当你拿起架上的货品,APP上购物车里就会相应增加此物,一旦放回,购物车立马自动减去。这种科技感,既能让交易“不闻不问”,又构成了商品价值以外的体验价值。应该说,“无人”并非新概念,街头自动贩卖机即是,但无人超市的最大卖点是全新的购物场景,而购物场景的多元化,恰恰被行业人士预言为新消费时代的趋势。也有人冷静指出,眼下的无人超市或许还只是一个试验场,需要谨慎乐观。一方面,这门生意要铺开,离不开成本收益分析。是不是比人工结算更有效率?能否有效控制成本?大规模复制会不会损害体验?这需要试点研判。另一方面,技术也可能还欠成熟。比如,在人脸识别技术尚未大规模投入商用的情况下,要保证顾客低头购物挑选等“非配合”状态下精准识别,难度不小。同时,一旦商品品类增加、用户摩肩接踵,数据量也会大大增加,这对运算能力是不小的考验。毋庸置疑的是,新的消费需求与新的商业模式,正在产生混响。711便利店创始人铃木敏文曾在《零售的哲学》一书中写过,前智能付账系统时代,711员工会在小本子上记录顾客的购物习惯;知名快消品牌H&M也以暗中观察顾客店内流连习惯着称。而在无人超市时代,消费者在货架面前的每一次拿起放下、甚至犹豫时长都将被精准记录,沉淀为消费大数据。这种凝结了技术的新零售,比传统零售业拥有成本和效率优势,也带来比传统电商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1852年诞生的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玻玛榭(意为薄利多销)依然矗立在巴黎街头,而今天的消费者,早已不再满足于薄利多销,更加追求个性化体验式消费。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勃兴,技术变革彻底改变了日常生活的面貌。无论无人车还是无人超市,越来越具备科技感的生活注定加速到来。科技与商业的化合物,正以更小的分子状侵入生活,催生一轮又一轮的“生活大爆炸”。而与历史迥异的是,这一次商业变革的最大试验场,可能就在中国。@杭州日报徐迅雷:无人超市,被称为是一场“消灭收银员、消灭导购员、消灭服务员”的革命,亦被认为是“面临无生意可做、无工可打、无缝可钻”。其实这些说法都不那么准确,无人超市不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这些商品是人制造出来的,运到无人超市、铺货理货,也是靠人来干的,他们还是服务员,只是“隐形”了,只是数量减少了而已。“无生意可做、无工可打、无缝可钻”这个“三无”也有点夸大其词,智能和人工智能,只是总量上减少了人工,其终极好处应该是:让你的“朝九晚五”再减一减,再少干几个小时,变成“朝十晚四”“朝十一晚三”之类的。然而,对于马云的这个无人超市,网民跟帖评论大有“合成谬误”的意味,“我绝对不支持这样的方案”“有多少可怜人要下岗”“让他们吃什么,拿什么养家糊口”云云。这也是典型的“群体极化效应”——观点相近的人聚在一起,观点会趋向极端;亦是屡见不鲜的“回声室效应”——信息在封闭的小圈子里会得到加强。我们需要看明白:全球首家无人商店,是亚马逊“AmazonGo”概念店,虽然目前仍处于公测阶段,可是全球互联网和商业巨头已纷纷布局无人零售。别说相对简单的无人超市,就是无人驾驶汽车也已经上路了。这就是“势”,是大势。大势不可逆,大势不可违。去年马云在多个场合提及自己对未来全球化的展望和期待,在云栖大会上他放言:“电子商务”这个词即将被淘汰!是哈,这“无人超市”还算是“电子商务”吗?人类的进步,“变”才是永恒的不变;科技进步洪流滚滚,顺昌逆亡,那是必然的。也是这时候,“未来已来”全球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有识之士已经提出,“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可能要比“互联网+”更适合了。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人的智能,释放的是人的智慧,解放的是人的脑袋以及人的劳力。让我们记住马云说过的话:“我的结论就是:任何一次技术变革,在很多年以后,一定会变成商业和整个社会的变革。”@南方都市报果冻:无人超市出现后,媒体对于“考验素质还是考验技术”这个问题,焦点多放在前者;而目前看来,无人商店面临的技术上的问题也很突出。当然,在素质尚未过关,技术也亟待完备的时候,不可能等到素质过关了才来试验推广新技术。实际上,所谓的“素质堪忧”,也不是中国才有的问题。国外早就有无人收银,顾客自行扫码付款的超市。据业内人士介绍,一般来说,普通超市每年因偷盗产生的损失是营收的1%-2%,管控较严的沃尔玛可以做到0.8%,但无人收银领域,产生的偷盗率明显升高。2015年6月间,阿里巴巴曾经在杭州和北京进行无人超市一日实验,结果杭州的实验超市当日只收回了八成应收货款,损失3000元。有时你还不得不承认,爱贪小便宜这类人性弱点,长期内很难消除。顺手牵羊的人不是买不起,而是趋利本能让他觉得,别人能拿为啥我不能拿。这决定了光靠道德的力量难以令所有人自律。那么通过技术的办法来督导鞭策,未尝不是一条推动市民素质提升的新路。当然,大数据会让个人隐私无所遁形,消费者一举一动都在电商和数据公司“全天候”监控之下,这样的担心有其合理性。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在涉及个人金融信誉的范围内,大数据如果扮演类似“上帝”角色,让人内心有所敬畏,惩恶扬善,令占小便宜、网络欺诈、欠债不还者,上超市出不了大门,诈骗账户被银行冻结,老赖不让买飞机高铁票,站在利益受损一方的立场上,的确是大快人心的事。总而言之,我的意思是,技术跟素质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如果总是以“素质太低”的不变解释来回应万变现实,共享单车恐怕也不会有今日的可观局面了。与其以“素质”预见一切,不如关注技术如何影响人、塑造人,并鼓励企业研发更具人性温度的技术。倘若有一天,无人超市能为报纸上登过的那位“偷鸡腿给孩子过节的母亲”打开一扇门,网开一面———正如任何有同情心的超市老板会做的那样,人们会说,这才是我们想要的超市。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