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面试热点:莫让“公布官员手机号”成为“烂尾工程”
空面试热点相关背景近日,四川眉山市《眉山日报》用大篇幅公布了该市两区四县的四套领导班子共152名官员的姓名、职务和手机号码。对于“公布官员手机号”,网友的评价褒贬不一:“此举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大进步”“不像以前对领导干部有种触不可及的陌生感”“这样公布个人号码是不是作秀?”“领导那么忙会认真接听老百姓的求助电话吗?”(11月22日新华网) 空面试热点独家解析@新华网齐羽:每次公开官员手机号的报纸都会销售一空,这足以体现群众对于民意反馈的积极与渴求。但是,按着公布的手机号一个个打过去,要么拨通后无人接听,要么响两声就拒接了,更有甚者根本打不通,这无疑使得本就紧张的官民关系雪上加霜。便民热线不热,好好的措施变成“花架子”,让积极参与的群众产生“热脸贴了冷屁股”的感觉,伤了民心,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叫好与质疑并存,但每一次公开都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大进步。在大家对公开政府官员手机号积极响应之时,也有不少人在质疑这是否侵犯到官员的隐私权?除反映问题之外,是不是会增加骚扰电话,影响官员的正常休息与工作?这些质疑声反映了群众对于法律,对于自我维权意识的增强。但是这些公开的热线,为群众对于政府工作的监督、政府对于民意的采集提供了便利。笔者相信,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下,这些公布的“热线”一定可以更好地为民服务。当然,政务公开并非仅仅局限于公布热线电话,更应主动联系群众。干部紧密联系群众不能只依靠群众打电话“催着”解决问题,更需要主动深入群众之中,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解群众真正需求,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只有政府部门把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实实在在解决好,才能真正实现干群“交心”。政务公开“任重道远”,不能止于公开官员电话。公布之后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热线来拉近干群距离,让“热线”不降温,需要政府、社会、立法等多方面的配合。@中国网彭建:向市民公开官员手机号,就是为了方便联系到官员本人,为群众咨询办事带来方便,是为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如果公开后却联系不上,与不公开有何不同?从这个角度看,公开官员手机号关键不能“烂尾”。从某种意义上看,手机属于官员的私人联系方式,公开后确实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比如:某些民生部门的领导可能接群众电话都忙不过来,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也可能趁机找官员“勾对”,甚至可能在半夜面临骚扰的尴尬。不难想象,只要号码公开,这些问题难以避免。由此也就不难想象一些公布的电话失效原因了,有的官员不止一个手机,专门将一部手机号码公示出来,未必会认真进行“打理”,无人接听很好理解了;有的官员看到不熟悉的呼叫号码,不愿接听,故意回避群众;还有的公布电话后,自己换了新号码,以前号码成为空号。群众带着期望打电话过去,当然会面临失望的结局了。公开官员手机号确实很容易,其初衷是好的,但不能仅限于公开完事。要加强对公开后电话号码的管理,比如,当官员换了电话后,要及时更新号码;当官员有故意挂电话行为时,如何进行监督与处罚;当电话长期无人接听时,又该如何问责,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计划管理,否则,公开再多的官员号码,也只能形同虚设,毫无作用。@包头日报马进彪:客观地说,公布领导的手机号码,本身就是一种作秀,因为大家都明白,任何人都做不到随时接听电话。而一旦公布了手机号码,就意味着一种承诺,但现实的情况是,领导都有其分管的职责,谁都不可能一手包办所有的事,每一件事都需要规范的流程,并涉及到很多环节,一个领导根本无法杠起这份承诺。在这种情况下,指望直接给主要领导打电话办事,本身就是一种天真烂漫的心态,这与现代社会管理理念不合拍。其实,在一个运转良好的城市中,作为普通百姓,完全可以不知道市长是谁,因为在运转良好的环境中,百姓要办的事,本身就在常态化地运行着,不管有没有领导发话,那个机制都不会停摆。而反过来说,即使领导对某件具体的有过特别关照,那么机制依然不会产生任何特别的摆动,因为在机制正常运行的时候,任何领导的外力都会对整体造成阻滞。在一些地方,之所以百姓特别想知道领导的手机号码,并要新自打上几次,这是因为那些地方的机制运转还存在着不够完善的方面。在一些地方,该办公的时候不办公,该办成的事办不成,本来连续的办事流程,却被人为地搞成了零乱的碎片。而作为百姓来说,当然希望有一种外力的促动能办成该办的事,而此时,给主要领导打电话就是一种寄托希望的方式,但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对政府运转机制的失望。公布领导手机号码,这本身就与现代运行机制不符,因为它显示的是领导个人权力的作用力,而不是整个机制流程的应有效力。现在很多领导公布的手机号都打不通了,但这并不是坏事,而是一种天大的好事,因为通过国家层面对各级权力的制约,领导们凭个人的一己之力,已很难办成什么事,所有的事都要拿到规范的流程上才行,否则就是一种权利的不当使用。本质上说,对地方政府领导的考评,并不在于是否公布手机电话,而在于领导班子是否建立起了良好的运转机制。如果运转机制可以良好运行,那么公布领导的手机电话就没有任何必要。因而,与其在是否公布手机上纠结不断,倒不如踏踏实实进行对机制的完善,有了好的机制,即使领导们换届了或调离了,都不会影响政府部门的办事效力。到那时,百姓不知道市长是谁,便是一种最好状态下机制运转的体现。@中国财经时报网:事实上,确实存在着公开的官员电话号码,动辄拨打不通,或没有下文的情况。领导热线电话无人接听,市民的“热脸”贴上了领导热线的“冷屁股”。市民先前对领导热线电话寄予的厚望顷刻间变成了奢望,公众的热情之火就被泼下冷水。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官员服务意识不够,认为公布电话号码是自找麻烦,没事找事。也许官员们不向群众公布手机号码的理由可以找出一大堆,但是要知道,比起嫌“麻烦”来,民生民情不知要贵重多少倍,可谓千金难求。二是在电话公布过后,有的百姓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过去电话又不反应问题,或者官员电话被有心之人看见,打骚扰电话,这也让官员感觉苦恼。但是,作为领导干部,在鱼龙混杂的投诉信息面前,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有先对骚扰类信息一笑了之,然后对所有反映的问题认真核查,尽量回应,才可能得到大家的信任。群众打领导电话,或是咨询问题,或是诉说苦衷。领导电话无人接听,人为阻断了这种民意表达的渠道,激化了党群、干群矛盾,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作为领导干部,要常常想到自己是人民公仆,要真正做为人民的实事。@四川在线罗杨:领导班子公开手机号码,是勇气也是自信,更是温暖。群众有急事难事时,最头疼的就是找不到管事的领导干部。号码一公开,找谁一目了然,再也不会像没头苍蝇一样急着乱转,也不会像皮球一样被部门之间踢着跑。从划定权力边界,选人用人全流程公开,到领导干部披露个人信息,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党风和政风之变。以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机关病怎么治也难去根;现在,手机号码一公布,干部压力大了,服务意识强了;领导信息不再保密,群众办事也更方便了。执政为民,要以诚相待,要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老百姓。领导干部践行此道,当从向社会公布个人信息开始。权力要去除“神秘化”,领导个人信息不能成“秘密”。有的地方连领导的照片都要打上马赛克不容观瞻,群众连干部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能信任吗?公布官员的手机号应该视作公务员工作流程的一部分。官员的手机号也是一种办公电话,而办公号码就不应该作为个人隐私保护起来。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专门为公务人员配备了公务手机,就更应该将这些国家资源用在紧密联系群众的工作上。向社会公布领导干部的电话号码特别是手机号码,是真正体现为老百姓服务,增进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更好地体现为人民服务。通过公布工作分工和电话号码,也使政府的各项工作处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进一步推进阳光政务工程。公布电话号码只是打造优质软环境的其中一项措施,希望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升政府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方法之一。华图解析:公布领导干部电话号码,其初衷是减少沟通成本,拓宽群众表达意见、提出问题的渠道。然而,这一举措的推行却引发了公众争议,有的认为“此举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大进步”,也有吐槽“不过是政绩表演的个人秀”。而从记者调查的结果来看,官员手机号码的确存在各种问题,网友质疑其搞忽悠民意的“形式主义”,也确实在清理之中。现如今,“错”、“假”、“空”号码被公布在网上,尽管有一部分被解释为是客观方面的原因,但这不但使政府丧失了的公信力,更是对个人诚信一种拷问。尤其是作为党员干部,更不能丢了礼节,失了民心。其实,如果说官员出于自愿公布自己的手机号,足见为民服务、接受监督的诚意;如果是因为上级命令、要求而公布自己的手机号,不仅诚意不足,内心或许还会有排斥。不过不管怎么说,多一些干群沟通渠道当然是好事,但最关键的还是要能够渠道畅通,别沦为形式。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一部热线电话,连接的是政府和百姓的心。不让群众失望,就要给他们希望,用力温暖他们的心。热线电话降温了并不可怕,如何走好以后的路,让冷线成为热线,这才是政府和相关部门须深刻反思和努力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