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面试热点:应对“高考网络谣言”不能只是辟谣
空面试热点相关背景又到每年的高考时,全国人民又要为一众丢准考证的孩子操心了!6月4日,安徽阜阳朋友圈内,又一条关于“捡到高考准考证”的消息被热心网友相互转发了。小编看到消息后,习惯性求助于度娘,结果看到的真相是这样滴……全国各地的“刘明炜”,都丢失了高考准考证!显然,又是一次网络谣言的老套路。(6月5日《颍州晚报》)空面试热点独家解析@中国网朱波:留心人不难发现,从过去的“白娅倩”同学,到“杨雷雷”同学,再到今年的“刘明炜”同学,几乎每年高考前,“丢失准考证”的信息都会在微信、朋友圈被疯传。尽管只需要通过手机号码等信息,稍加判断就可知道为“谣言”,但仍有不少网民乐此不疲的转发,殊不知,不少网民则是好心做了坏事。高考历来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高考,无数的考生为了自己的梦想在奋斗着,很多家庭也在为考生默默加油。考生在考场内加油奋战,家长们在考场外顶着炎炎烈日默默等待,每年的考试现场都会有很多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进考场后,在考场外守候着。每年高考季,作为一名网民,应当多为学子助力加油,祝福他们在今年的高考之中金榜提名,一举夺魁,考入心中理想的大学,进而步入人生的象牙塔。同时,还要保持冷静,理性关注,做到不猜测、不造谣、不传谣、不添乱,同享权利,共担义务。“捡到一张准考证,刘明炜,考点在一中,请朋友们转发,电话:1873084××××”;“高考试卷泄密,花钱能买到?”;“阅卷老师赶进度,学生如此被耽误?”……每当高考时节,总会出现各种关于高考的谣言。虽然年年辟谣,但类似的谣言总是出现在大众面前,年年都有人上当受骗。造谣者不但有国内的,更有境外媒体遥相呼应,唯恐天下不乱,大有合力“谣翻”中国之势。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网络谣言的编造水平并不高,一眼就知真假,因此,作为广大网民,一方面,应该从自身做起,远离网络“糟粕”,明辨是非、抵制网络谣言,并及时站出来说真话,把谣言揭穿;另一方面,应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理性看待网络信息,从而提高自身的甄别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当一个网民能够对自己发出的言论负责和担当时,他就具备了“中国好网民”的独立人格和行为能力;当一个网民能够随手转发正能量,迅速得到广大网民的响应,并发出“n个”网络正能量时,他的存在对其他网民、网络乃至社会也越有意义越有价值。因此,面对“捡到高考准考证”等网络谣言,要明辨是非,明礼诚信,哪些可以在网络等重要媒体上讲,哪些可以在私密场合下说,不该说的说了、不该做的做了,负面消息会给社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负起负不起这个法律责任等,都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在净化网络空间,避免网络成为藏污纳垢、违法乱纪之地的同时,只有珍惜自由,才能有真正的自由;滥用自由,那就没有自由。@三门峡日报:每年6月初,一些与高考有关的话题往往最能吸引人的眼球。而具有“借势而生”特征的网络谣言,也紧盯上了“高考”这个热门词汇,“某某同学准考证丢失”一类的网络谣言因此就有了传播的空间。一些骗子还会利用“准考证丢失”一类的谣言,借机行骗。其实,今年高考之前,教育部就特地发布了关于高考的“4大谣言”,进一步提示考生和家长注意防范,“准考证丢失”谣言便是其中之一。但类似的谣言还是会在网络上快速传播,由此可见,打击和治理网络谣言,依然需要多方发力、综合施策。作为网络活动的参与者,每位网民都应当自觉增强辨别谣言的能力,不做虚假消息的传播者,使类似的谣言“止于智者”。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防骗意识,还能减少“朋友圈”中其他人上当受骗。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查处和打击力度,使网络谣言的制造者和恶意传播者得到应有的惩处。同时,还应当以政策、技术等手段,进一步规范网络社交平台的信息发布行为,从发布的“源头”遏制谣言的传播。@中国警察网张玉胜:高考骗子年年有,只是岁岁“名”不同。从“白娅倩”到“杨雷雷”再到“刘明炜”,同样的季节上演着同样的雕虫小技,只需更换一个名字便可大行其道。“准考证丢失”的高考谣言,何以被骗子们乐此不疲地故伎重施?尽管警方的辟谣随之而来,但造谣再辟谣的年复一年博弈轮回,究竟是在考验民众的慧眼识假的辨别力、记忆力,还是在挑战警方从严治理网络谣言的决心与毅力?在笔者看来,“准考证丢失”的谣言能够反复登场,关键在于其违法成本太低,终结此类谣言,除了紧急辟谣,更需严厉查处。“准考证丢失”的信息缘何能够引发网友关注并迅速传播?究其原因不外两点:一是年年有高考学子数百万,保不齐会有哪个考生意外丢失准考证,这契合人们的常识性认知;二是社会不乏热心肠。准考证就是高考入场券,丢失的后果可想而知,帮忙寻找乃网友爱心使然。其实,较早进入网民视野的“白娅倩”,的确实有此人、果有其事。甘肃考生白娅倩因装考试物品的袋子破裂,不慎丢掉准考证,幸被好心网友拾得并由警方归送。这本是好人好事一桩,但却让某些不法之徒从中嗅到了“商机”:可以用作电话吸费或伺机诈骗。于是,便有了不同地域版本“白娅倩准考证丢失”的谣言传播,且一“丢”就是数年,并进而更名为“杨雷雷”“刘明炜”。“准考证丢失”谣言看似商机不大,但却扰乱秩序、混淆视听、亵渎爱心,销蚀社会正能量,负面危害不容小觑。只是揭穿骗术,远不能回应民众关切,更难以避免下一季的谣言再次传播。须知,对于网络谣言,主动出击并严厉惩治,其震慑和治理功效当远胜于被动辟谣。与其提醒老百姓不信谣、不传谣,不如让始作俑者心存忌惮地“不造谣”。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我国相关法律不乏对散布各类谣言进行查究追责的明确条款。只有对谣言制造者穷追猛打、严查重罚,不让其逍“谣”法外,“准考证丢失”之类的谣言才会真正销声匿迹。华图解析:可以说,高考是学生人生当中的一件大事,他们拼了12年,就等着这一天的到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却被有些人当成是诈骗、发泄不满情绪的窗口,为考生及家长的心里情绪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扰乱网络传播秩序,浪费大量的公共资源。因此,要使学生、家长及民众不被高考谣言所蛊惑、不被高考骗局所伤害,防止高考谣言和骗局不能仅限于提醒,还有要更多作为。这就需要公安机关和互联网管理部门要驾驭舆情监督管控,坚定不移地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整治网络秩序,对网络谣言“零容忍”,违者必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追究网络造谣者的责任,净化网络环境。与此同时,网站应建立完善制裁造谣传谣机制、诚信建设机制等,让谣言“止于机制”。网络安全与每个网民息息相关,没有人能置身网络安全之外,这就需要广大网名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加强自律,理性思考,把遏制网络谣言传播的理念植根于心中,拒绝当谣言的“助推手”,防止上当受骗,从根本上遏制网络谣言传播和生存的空间,莫让“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之类的高考网络谣言再蛊惑人心,以保证网络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