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面试热点:“状元笔记”热销,切勿忽视背后所隐藏的利益链条
空面试热点相关背景今年高考结束后,各类“学霸笔记”、“名校笔记”在网络平台热销。这些笔记类教辅产品,均使用手写体印刷,形似课堂笔记的复印件,而出售这类笔记的商家,则无一例外宣称,笔记作者为“名校高分毕业生”。而关于笔记来源,则有“向学校收购”和“复印学生间传阅版本”两种,其中不乏河北衡水中学这类名校。(6月21日《新京报》)空面试热点独家解析@中国青年报胡欣红: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业成绩。状元之所以成为状元,自有其过人之处。透过条理清晰、工整端正的“状元笔记”,我们可以窥知学霸们平时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的,而这正是其成功之道。换言之,“状元笔记”其实就是“模范作业本”,确实值得借鉴。很多学校早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常常阶段性地推出一些优秀作业(或者试卷)展,希望以此感染和教育其他学生,让良好的习惯和认真的态度实现不断“复制”。每年高考后,很多学霸级别的学长,也会自发动手批量复印自己的摘抄本。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货真价实的“学霸笔记”面前,学弟学妹们自然会深受触动,心悦诚服。除了提供精神激励的正能量之外,“学霸笔记”也有务实的一面。“学霸笔记”是每个高分考生的思路、方法、技巧,相比一般教辅材料更接地气。学霸们所整理出的知识框架和内在逻辑,与那些大部头的“××宝典”相比,其效果完全有过之而无不及,能让学弟学妹们学习起来轻松许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精明的商家正是瞅准了“状元笔记”所蕴含的商机,才闻风而动,借机炒作。对于这样的炒作,与其棒喝,不如善加引导。对于“状元笔记”,只要还以本来面目,取舍与否,完全可以交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固然是个性化之事,但博采众长,从“前辈”身上获取经验教训,亦不失为捷径。@光明日报杨朝清:一份真正的“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乃至创新能力。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将高考状元所拥有的知识资本进行利益变现,也无可厚非。然而,目前网购平台上的“状元笔记”大多是“赝品”。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甚至是一些东拼西凑的内容,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进行概念营销,何尝不是一种欺诈?当下,高考依然是大多数人首选的社会流动路径。通过高等教育实现“向上”,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利益诉求。“输不起”的家长不断激励、鞭策孩子,一刻也不敢怠慢停歇。只要能够帮助孩子提高考试成绩,家长就会使出浑身解数。“状元笔记”迎合了家长们的成功焦虑,让“状元经济”的虚火越烧越旺。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元笔记”,消费者要清醒地看待,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鱼龙混杂,很容易上当受骗,一旦被骗,不仅会造成物质损失,而且也会带来精神伤害。另一方面,学生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和异质性,“状元笔记”难免会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状元笔记”缺乏使用价值,就成了寻求心理安慰的鸡肋。“状元笔记”在网络平台上的走红,其象征性价值远超功能性价值。正是瞅准了考生和家长的微妙心理,一些精明的商家赚得荷包鼓鼓。但是,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不能任由“状元经济”被人为炒作起来。对考生和家长而言,应该更加理性地对待各种“笔记”,浪费几两银子还是小事,耽误了考生的学习时间和复习节奏,才得不偿失。对高考状元,对“状元笔记”,当保持一颗平常心。@红网柯劲杰:很多人担心“状元笔记”只是“一家之言”,并非所有学生都适用。事实上,任何教辅资料都是“一家之言”,“状元笔记”也不例外,这是所有教辅资料都具有的局限性。学生们也不见得光买一套“状元笔记”就会觉得自己能够高枕无忧了,在“书山题海”战术的鞭策下,他们往往会买尽可能多的教辅资料,做尽可能多的题目。因此,学生们会把“状元笔记”当作完善自己不足的有用工具,而绝对不会把它当作提升自己学习成绩的“救命稻草”。毕竟已经购买了如此多的教辅资料,学生们早已经是“资深行家”了,他们知道该如何取舍。当然,为了让学生们少走弯路,老师们需要对学生们购买教辅资料的行为进行积极引导,替学生们“把关”,帮助他们避免遭遇花了钱、吃了力但却不讨好的困境。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认识。任何教辅资料都不是“万能灵药”,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还需要“对症下药”。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在听讲、做题与总结中填补自己的短板。同时也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成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提高,而是需要持久不懈的努力。就算是状元的学习习惯,也并非完全适合自己,要有所取舍。“状元笔记”受到追捧,多少反映了学生们提高自己成绩的急切心理,但这也是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们所怀有的普遍焦虑。因此,我们不必对“状元笔记”受到追捧感到大惊小怪,也不必对它的缺点进行过度解读。毕竟选择什么样的教辅资料,学生们完全掌握主动权。通过老师们的帮助,其中的风险也完全可控。我们这些“外行”去批评他们这些“内行”,多少有“班门弄斧”之嫌。@东北新闻网涂亚娟:当前网购平台上最热销的高考产品,就数“状元笔记”“学霸笔记”了,每科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价格,日成交量上千。这些“状元笔记”大多是由出版商印刷的“手写体”,附带名校通知书以证明货真价实。有的卖家还有独家提示,“本商品适合全国各省市”。不可否认,人人都想寻找捷径顺利通过高考的独木桥,一看见是状元的手写笔记,既带有状元的学习感悟和解题技巧,又比枯燥的教科书看上去更加生动和直观,自然带着虔诚的心态对照学习,恨不得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然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找一片叶子去盖住另一片看上去差不多的叶子,总不能那么严丝合缝。人的道理亦然,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和想法千差万别,可以参考和借鉴这些笔记,但是不能僵化地应用状元的思路和技巧,如果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甚至将自己全部的希望都押注在“状元笔记”上,就会得到更大的失望。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要学习状元的好经验,并不是穿着状元的衣物、坐着状元的桌子、读着状元的笔记,就能够轻轻松松地走上状元的道路的。“高考状元”之所以会在万千学子中脱颖而出,原因不一而足,有可能是因为善于学习且优于学习,还有可能是勤学苦练笔耕不辍,更有可能是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综合其中的特质不难看出,状元们都有一心向前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触类旁通的思路,以及从容应对的效率。所以,学子们只有在全面审视自身能力和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借鉴、勤思善用,坚忍不拔地穿越“书山题海”,才能顺利地走入象牙塔。优异的成绩只能代表一时的成就,并不能贴上终生的标签。每个学子能够突破自我,超过前段时间的自己,已然是自己人生的“状元”了,大可不必盲目崇拜。只有给这些“状元笔记”退烧,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态和体魄踏上征途!@齐鲁网周荣光:能成为“高考状元”,确是一件荣耀的事情,他们的成功也是善于学习和勤奋努力的结果,请他们介绍成功的经验,也有借鉴意义。但且不说把“状元笔记”当热卖商品是否合适,单是这已把对“状元”的追捧变了味,成了庸俗炒作,已经有违教育规律,且对学生本人是没有好处的。就青年学子而言,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门槛。跨过这个门槛,人生旅途上还有无限风光。一个人能否成才,决不单取决于一次高考成绩;夺得一次“状元”,既不能绝对地与成才、成功划上等号,更不能功成名就,一劳永逸。热炒“状元”,只会助长浮躁心态,甚至可能使个别幸运儿心浮气傲。此时唯有适度,才是对他们的真正爱护。喜做“状元”文章,实际是应试教育思想和浮躁心态的反映。炒作“高考状元”,甚至给其贴上典范标签的行为,必然强化分数、名次概念,增强“惟分数论”的应试教育观念,从而严重误导学校、家长及学生的价值判断。“状元”情结溶化于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脑海,使他们将办学与求学的目标都凝结为一个模式:上学就要拿“状元”,惟有“状元”才是时代的宠儿。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学校那能顾上学生的生活本领、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那有心思给后进生多一点关心和帮助?这种价值趋向,必然导致教育的扭曲;而任其蔓延,素质教育自然成为空谈和口号。更何况一些人还另有所图:出了状元的学校在门口挂起“状元”照片,打出横幅:热烈祝贺某科状元出自我校!为的是提高知名度,以招徕学生;商家则借机作秀,请其代言、为其出书、出赞助费扬名、策划报告会,看似宣传“状元”,实则推销自己;一些媒体为吸引读者眼球,更不甘落后,组织记者“狂挖”状元学习生活情节,甚至连课堂认真听讲这些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成了“经验”;而狂卖“状元笔记”、“学霸手写笔记”等,其铜臭味不更明显么……无需多言:如何对待“状元”的问题,已涉及到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这类文章还是少做一些好。少了,是为学子们身心健康成长计,更于学校、家长、乃至社会都大有裨益。华图解析:何谓学习笔记?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梳理和总结,目的在于即时掌握、反思所学知识,对个人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别人的笔记是别人的心得,未必适合其他人,如果盲目地将希望寄托于“状元笔记”之上,反而只能是事倍功半,徒劳无果。“状元笔记”之所以成为收到受到无数学生和家长的热捧,究其原因,还是状元崇拜和学霸迷信在作祟,以为拿到了人家的学习笔记,就掌握了获取高分的便捷通道,进入了另一层学习的境界。殊知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习上从来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经历风雨”是注定“无法见到彩虹”。反之,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之下,状元崇拜已到了疯狂的地步,从状元裤的热销,到状元房、状元香的火爆,再到状元辅导班,状元笔记的追捧,及至到寺庙之中烧香拜佛。商家正是迎合这种需求,而在炒作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并达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实上,“状元笔记”的火爆热销,最大根源在于状元背后所隐藏的利益链条,商家闻风而动,用“状元”这个敏感词汇来做广告,量化出各种效益不菲的衍生品,与商家而言,这无疑是对市场的一次精准营销。在这种社会风气的氤氲之下,面对炒得过热的“状元经济”,仿佛“状元”的一切都被赋予了某种不可言宣的“超能力”,使得“状元”成为消费的象征,进而衍生出对“状元”神化的常态情结,面对此乱象近乎病态的丛生,应大力整饬社会“风尚”。为此,监管者不能缺位不作为,教育者也须静心反思,消费者更应让理性压倒盲目,切勿跟风随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