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4 10:15:07 新疆公务员考试网 //xj.huatu.com/ 文章来源:求实理论网
就近代中国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而言,中国的“国民性”是最为人诟病的对象之一。而缺乏“公德”或者说“公民性”,更是作为近代中国“国民性”的“原罪”被持续批判至今。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新民丛报章程》的第一章第一条就写道:“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他把“人人独善其身”理解为“私德”,把“人人相善其群”理解为“公德”,然后说“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为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以成立者也。”
因此,修“公德”就成为近代中国“新民”要旨之一端,而“私德”则日益弱化、淡出,成为一种日渐式微的价值。到了今时今日,“私德”的面目已经如此模糊,甚至已经和“私利”混淆不清。
其实,德之本原在于“利群”二字,“为己”则无所谓“德”。孔子说过“推己及人即为仁”,为他人、为群体是德的关键。进而言之,人贵在能群,一个集体之所以成为集体,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并不是单纯因为其地域相近、种族特征相似,而主要是因为有一种能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的精神与道德力量。这种力量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和制度的社会心理基础,是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所在。
从这一点来看,梁启超对“私德”的定义是值得商榷的,所谓“人人独善其身”似乎并不应称为“私德”,其更类似于个人主义的那种“自爱”。那么,究竟何谓“私德”?
私德是在“亲熟社会”里生成的道德准则。私德是一种非普遍性伦理,它调节的是与自己有恒常联系且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特殊“他者”的关系。私德是以情感为先在条件的,而非理性。比如对父母孝,兄道友、弟道恭,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信任,朋友同事之间要友爱、和睦等。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对个人私德的培养,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中个人修养的语句俯首皆是。而“私德”系统的发达有其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原因。传统中国一直是农副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应的是以家族为主要组织的社会形态,伦理系统与社会经济结构是相互耦合的。至于国家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家族关系的延伸与衍生,国家被看作家庭的放大,君臣关系也比拟为父子关系。“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社会政治模式与传统文化的伦理系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嵌套关系。有鉴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私德何以在中国社会如此发达。
那么,何谓“公德”?“公德”是一种发达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形式。在日益抽象化、普遍化的现代社会中,有许多社会结构是无法用传统社会的“私德”去调节维系的,比如国家、政党、公司等。“公德”相对“私德”而言,具有普遍性、无差别性、情感无涉性等特征。如果说“私德”的制度载体是口耳相传的乡规民约,现代社会的“公德”的制度载体代表就是法律。讲公德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仅仅讲私德不可能形成完整健全的现代人格。传统纲常礼教所提倡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亲疏有别、爱有等差”这类道德原则与现代组织格格不入,是典型的私德违背公德的表现。我们的社会正在向公民社会、法治社会转型,若继续以“私德”为主流道德观,显然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而且会对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行造成危害。因此,公德高于私德,私德不能逾越、更不能违背公德,这是现代公民应有的道德观。
但同时应该看到,“私德”与“公德”两者并非水火不容。“尚公”精神提倡“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以公灭私”当然是对的,但“尚公”针对的应该是私利,而不是私德。“私德”并非“公德”的对立面,恰恰相反,私德不但可以与公德和睦,而且可以相互周济,相互提升。
一方面,私德是道德修养的起点,是公德形成的基本阶段。“公德者,私德之推也”,将私德向外拓展就成为公德。《礼记·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即提高自身修为,到管理好家庭,到治理好国家,到安抚天下百姓苍生有其内在必然的先后次序。这一观点至今看来仍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的关键是家庭,家是每一个人习得社会德性的首要场所,一个缺乏“私德”修养的人,更不可能处理好公共事务。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与兄弟姐妹形同陌路,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怎么可能爱人民、爱党、爱国?没有私德,公德就没有根基,“私德”的土壤深厚才有助于“公德”的发育发展。
另一方面,公德和私德的本体是相同的,都是一人之德,只是应用领域不同区分出公私二德。“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正因为本体为一,公德和私德的界限不可能泾渭分明,常常相互牵制。私德也能反映公德。尤其对领导干部来说,私德公德都应该经得起检验,私德绝非可有可无的“小节”、“私事”。近期中央推出一系列廉政新规,建立诸如配偶、子女的移民、财产等情况申报制度,逐步将预防腐败从公共领域扩展到官员私人空间,正是要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要想当好官,先要做好人”这个道理虽然朴实,但确实值得深入理解和用心体会。
以上为本文的全部内容,由新疆公务员考试网提供,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更多新疆公务员招考信息,请及时关注新疆公务员考试招考资讯/新疆人事考试网
(编辑:admin)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